當今焦慮、憂鬱、失眠已經成為了社會新的流行病,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15個地區的25916名在基層醫療就診的病人進行調查,發現有27%的人有睡眠問題,據報導美國的失眠發生率高達32~50%,英國10~14%,日本20%,法國30%,中國30%以上。睡眠障礙對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很大,尤其是精神心理狀況,但相當多的病人沒有得到合理的診斷和治療。睡眠障礙現已成為威脅世界各國公眾的一個突出問題。

你睡眠不好的“三劍客”失眠、焦慮、憂鬱

有文獻顯示,40%的失眠患者有一種或幾種精神障礙,其中焦慮障礙占到24%,憂鬱障礙占到23%,物質依賴(酒精、藥物等)占到11%。失眠和焦慮憂鬱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性。其中在失眠與焦慮憂鬱共病的患者中,焦慮障礙先於失眠的情況占73%,而失眠先於憂鬱的占69%。因此說失眠是憂鬱、焦慮發作的常見症狀之一,也是憂鬱、焦慮發病的危險因素,反過來,焦慮憂鬱也可以是慢性失眠的危險因素。

長期的失眠會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和概率。睡眠不足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復疾病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並加重其他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的發作,如心血管、腦血管、高血壓等疾病。實踐還證明,手術後的病人如睡眠不好,傷口癒合的時間會明顯延長。兒童如患有嚴重睡眠不足,可影響其身體發育。因為在睡眠時,特別是在深睡期,兒童腦內分泌的生長激素最多,這是促進孩子骨骼生長的主要物質。

 失眠、焦慮、憂鬱多是心理問題

由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及飲食因素所致者的病例數遠遠少於由心理因素所致病的病例數。常見的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有:擔心失眠,對夢的誤解,生活工作壓力,童年創傷心理的再現,無助的心理等。

心理因素可引起失眠,同樣,失眠又能影響人的心理,失眠對心理影響程度取決於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對失眠的認知,比如有人雖患有失眠,但精神狀態正常,不影響白天的工作生活。

有人則會因偶爾的失眠變得精神萎靡,無精打采。失眠會直接影響次日的心情,導致情情低落,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憂鬱狀態。

自我檢查是否有焦慮憂鬱情緒

失眠患者如何覺察自己是否有焦慮憂鬱情緒呢?

1、清晨起床後不能恢復充沛精力,思維能力不清晰,白天容易疲乏、無力。2、有認知功能受損,工作與學習能力下降,注意力,集中精神的能力,記憶力損害。3、社會、職業功能受損或者學習成績較差。4、情緒障礙或易激惹。5、白天嗜睡,食欲差,體重下降。6、積極性、精力或主動性減少,不與人溝通交流,對前途沒有希望。7、工作易出錯或者駕駛時易發生意外。8、緊張性頭痛,胸悶憋氣,或胃腸道等軀體化症狀。9、對於睡眠的過度關注和焦慮。

因此,無論生活中是先出現失眠,還是先出現焦慮憂鬱,都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首先改變對失眠的認識,瞭解自己的情緒變化,通過積極的調整,合理的運動鍛煉,改善睡眠和情緒狀況。

如果不能改善,積極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早日康復。

在相關門診中,尤其像是業務、設計、工程、教師、作業員等類型的職業,睡眠障礙的狀況最為明顯

尤其睡眠不足容易對身體產生各種不同的危害。對於有慢性疼痛的人來說,睡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

失眠可能危害機體的消化系統,造成脾胃不調,引發消化系統疾病。

有研究顯示,胃和小腸在晚上會產生一種對消化道粘膜有修復用處的化學物品tff2蛋白質,假如睡眠不足,就會危害這種物品的產生,從而大增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發作率。

偏頭痛:長期失眠引發偏頭痛的原因可能與顱內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收縮致使腦部皮質缺血有關,這部分患者除了出現睡眠障礙外,還會在晚上睡眠期間反復出現頭痛症狀。

慢性疲勞綜合症:本病在臨床上很多見,特別是女性失眠患者,她們常訴說自己疲憊乏力,即使臥床休息也不能緩衝疲憊部分病者還具有低熱、畏寒、頭浦、咽喉浦、心煩、急躁等不舒適症狀。

此外,長期失眠還可引發中老年人腦病、女性更年期綜合症以及糖尿病等嚴重害人體健康的疾病。所以專家強烈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忽視夜間失眠情況,長期失眠說不定會引起什麼病,大家應謹慎對待並應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底下是長期失眠所引起的症狀,如果符合下列5點以上,可立即前往診所掛號尋求解決途徑

門診中最常觀察到的症狀如下:

對睡眠品質不滿意

.上床後翻來覆去睡不著,往往需要躺30分鐘甚至更久才能入睡;
.夜裡醒來好幾次,多在2次以上,醒來之後很難再入睡;
.早上醒得早,比正常起床時間早醒30分鐘以上;
.總睡眠時間不足6.5小時;
.睡眠品質下降,醒來仍然感到困倦,感覺體力沒有恢復。

白天正常活動受到影響

.白天精神狀態不佳,感到困倦、疲勞,想睡覺;
.工作和學習時,難以集中精力,犯錯次數增加,記憶力下降;
.情緒上,感到緊張、不安、出現情緒低落或容易煩躁、發怒;
.社交、家務、職業或學習受影響等。

而失眠與睡眠障礙治療真的不難!
中醫也能治療失眠等相關睡眠障礙症狀,讓您減少甚至停用安眠藥與抗憂鬱西藥…恢復該有的身心平衡。

桃園八德廣仁堂中醫診所運用傳統中藥來調理過度緊繃、亢奮的情緒,依據中醫藥的學理來調理體質;多管其下,改變您的體質,調理平衡

不是單純以藥物來壓制症狀;經過一系列的療程,很多患者就慢慢減少甚至停止安眠藥、抗憂鬱藥物等西藥的長期依賴,回歸到身體原始的平衡統合狀態,這就是身體原始自然和諧的狀態。

透過我們診治改善失眠狀況的患者都可以漸漸找回正常的睡眠品質,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幫助您擺脫失眠的痛苦!

桃園八德廣仁堂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尋求專業失眠睡不著的專業諮詢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改善效果。

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門診表提供給大家參考,如果需要也可以加他們的LINE詢問更多詳細內容

桃園八德廣仁堂中醫診所
地址:桃園縣八德市和平路11號
預約電話:(03)361-7566

DEFE115WD51WD桃園廣仁堂中醫診所

 

...作為科研狗,我每天一睜眼就會水水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paper,看科學家們抗擊疫情又有啥新進展。然而這幾天我快要看吐了!看論文的速度根本跟不上發論文的速度啊!1月30號,Nature上的一條新聞《China coronavirus: how many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指出,截至1月30日,至少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論文發表!...這也太特麼多了吧!許多微博網友們對此非常憤怒,狂噴中國專家學者只想發論文不想抗疫情,中國SCI體制害人,高福院士為了搶發paper不惜瞞報疫情,毫不顧及大眾的生死。無聊的陰謀論我向來是不屑的,但我更多的是震驚和疑惑:正常情況下發paper可謂是寫一年投一年,修修補補又一年,總之就是一個慢。可這次咋發得這麼快?審稿人也知道趕熱點嗎?於是這兩天我扒完了關於新冠病毒的所有學術文章!扒完後發現,事情跟大家想的還是有很大出入的。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吃一吃學術瓜,分析一下新冠病毒究竟出了多少論文、該不該在這時候發這麼多論文、中國科學家的表現如何。01.現在究竟發了多少篇論文?新冠病毒的文章數量在持續增長。截至2月3日,我總共找到了68篇。展示如下:...最近一周的論文就有30篇,平均每天4.3篇!乍一看又是Science又是Nature又是柳葉刀的,非常唬人。按這個發展勢頭,本周內沒準就能破百。但你仔細看,這些都是學術論文嗎?並不!我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像Nature、Science,雖然上面的內容你都看不懂,但它們本質上是學術雜誌。既然是雜誌,就和娛樂雜誌一樣,是分很多文章類型的。像《知音》、《讀者》上,除了散文雜文,還會有笑話欄目、攝影作品欄目、廣告欄目……學術雜誌也分Article、Comment、Editorial、News、Correspondence等等。比如這是Nature首頁上的欄目。...大家聽得最多的「學術論文」,指的是Article。Article就像八股文一樣,有固定的套路和格式。不管發哪個期刊,基本都是Introduction /Experiment /Results & discussion /Conclusion幾大部分,相當於「前人做了啥/我做了啥/給你看看結果/我牛逼」。Article圖文詳實,工作量大,一般得做個半到一年實驗才能湊夠一篇的數據,發2-4篇article才能博士畢業。像下面這篇就是復旦2月3號在Nature發的Article。Comment屬於「學術評論」,根據現狀或者別人的論文內容發表自己的感想。像下面這篇發在柳葉刀上的,看著很厲害,其實不是學術論文,是在呼籲數據共享、相互加油鼓勁。...論文部分內容 Editorial可以理解成「主編寄語」,由期刊編輯部發表演講,主持下大局...前段時間我被好多公眾號的文章刷屏,說《Science》重磅文章稱武漢海鮮市場不是新型病毒的唯一來源!網友不禁感慨,這麼重要的事居然是外國人先研究出來的,我們的科學家都是吃乾飯的嗎!...我仔細一看,這篇其實是Science上的News,也就是新聞報導,由Science的記者把事件、學術觀點整合成深度稿件,並不是科學研究,也大可不必「震驚」。...這個新聞的作者Jon Cohen真的很厲害,文章也都很深刻,最近在Science保持著日更1-2篇冠狀病毒新聞報導的水平。但你要不仔細看的話,可能會覺得人家發science比畢導發公眾號還多。...除了這幾種還有其他的類型,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最後一番統計下來,這68篇論文中,Article占45篇。 ...45篇也不少吼,但其實它們並不都是正式發表了的學術論文。這45篇Article主要分布在bioRxiV、medRxiV、柳葉刀、NEJM、Nature上。...其中柳葉刀的影響因子59.1,NEJM70.67,Nature43.07,都是超一流期刊。那bioRxiV、medRxiV這倆是啥呢?我簡單解釋一下。一般論文發表的流程是:科研狗把論文投稿給學術期刊-期刊審稿-修改-通過-發表。從你投稿到論文正式發表,中間審稿、修改可能要幾個月。如果你比較著急,想讓大家提前看到你的研究成果,你就可以在投稿之後,把論文在「預印本網站」上公布出來,供同行交流學習。bioRxiV、medRxiV就是倆預印本網站。...比如武漢病毒所2月3號發了一篇nature,宣布病毒很可能起源於蝙蝠。其實這篇文章1月22號就在預印本網站上公布過了,所以我們才能提前12天就知道病毒起源於蝙蝠。...那麼45篇Article里,有多少是發在預印本上的呢?33篇。所以這33篇論文,是已經投稿,但還沒有審核通過,所以還不能把它當成學術界認可的科研成果。預印本上的論文向來良莠不齊,我要是願意,我前兩天在B站上那個視頻都能寫篇論文投到預印本上去。比如MedRxiv上吉大一位小哥的論文,我人生第一次見到自己掛自己通訊作者,一個人兼任一作、導師,拿自己的163郵箱當通訊郵箱的風騷操作。...論文主要是建了個模預測疫情的發展,然而整篇paper里居然就倆圖!而且我沒看錯的話,第一張圖就是各省市確診病例數據吧?!等於你自己就畫了一張圖就來投paper了嗎!...像之前印度三哥在bioRxiv發了一篇神文,說新型冠狀病毒與HIV病毒有相似性。...三哥一通操作猛如虎,搞得中國群眾都以為病毒是人為製造的!究竟是美國迫害中國的陰謀,還是武漢病毒所的恐怖實驗!家族群里長輩們也是痛心疾首轉了一波又一波。左圖:這個世界已經足夠可怕,我們不需要通過錯誤的分析來激起陰謀論說真的,我要是石正麗,這兩天研究新冠病毒百忙之中還要抽時間出來給學術論文都沒看過還聽風就是雨的微博網民澄清各種陰謀論,我特麼能被氣死!所以總結一下,刨去只在預印本上發布的文章,目前正兒八經的學術論文只有12篇。不過預印本上的雖然沒正式發表,但畢竟大部分是正經博士,也可以一看。但千萬記住:看不懂的東西不要隨便信,更不要隨便噴。03.寫這些論文的人咋這麼有空?不去抗疫情嗎?(1)論文都是哪些人寫的?給大家看看這12篇論文,7篇來自內地,3篇香港,2篇國外。... 影響因子也是有高有低,上到頂刊NEJM,下到4區小刊。其實學術界也有「追熱點」,這不是什麼壞事,各國科學家都在實驗室里努力幫我國攻克病毒,想想不覺得很燃嗎! (2)發表的論文都講了些啥? 大部分是講病毒傳播模型的。就像我前段時間發的視頻,不需要對病毒做實驗,只要有各地的發病數據,就可以建個模一通計算猛如虎,然後預測未來的疫情發展。 ... 有些是講病毒分析的。利用各種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對著病毒一通分析猛如虎,把它祖宗八代的RNA序列都給扒拉出來,方便誅連九族。 還有的是講臨床治療的。大概就是向醫生們介紹病例的臨床表現以及合適的療法。 論文的內容不同,工作量也不同。個人覺得,建模分析傳播的論文明顯寫起來速度要更快,跑代碼也比做實驗簡單很多,所以這類文章特別多。 目前正式發表的12篇里,3篇講臨床,4篇講病毒,5篇講傳播。總之各領域研究全面開花,人類對病毒的理解在越來越透徹。 (3)有可能為了發論文而隱瞞病情嗎? 先說結論:不太可能。陰謀論是把院士當傻子嗎?他會缺這一篇論文嗎? 前段時間網上被罵得很慘的CDC,分別於1月24日和29日在頂刊NEJM上發表了兩篇論文。第一篇告訴全世界傳統的方法可能無法區分新型冠狀病毒和普通β冠狀病毒,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來鑑定。 ... 這篇沒什麼毛病,用最快的速度給出了病毒的RNA序列以及和其他冠狀病毒的區別,方便了全球的醫療機構和學者做好預防和進一步研究的準備,中國牛逼! 飽受爭議的是第二篇論文,CDC對已知的425個病例數據進行了回顧性調查,整理了一篇數據分析發了出來,文中最挨噴的是這一段: ... 噴之前得先搞懂什麼是回顧性調查,我以數學題舉一個粗糙的例子:做一道新的數學題時,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該用哪一種方法做;但看過答案之後再做這道題,腦子的思路就非常清晰。 ... 這篇論文在1月23日開始進行回顧性調查,一回顧才發現12月中旬的一組家庭傳染的例子,大呼「哎呀媽呀原來是這麼回事!」 這就被網友噴成狗了,說他「明知病毒人傳人,卻為了發表一手結論而隱瞞上報」。 他當時倒是想發現來著,但問題是當時也發現不了啊!網友們一個個事後諸葛亮誰不會?況且人家院士行走江湖什麼paper沒發過?為了一篇paper背一個歷史級大黑鍋,陰謀論也真會編。 (4)科學家發論文就是耽誤抗疫情嗎? 寫論文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成果共享給全世界的學者,讓大家都可以及時更新科學界對新冠病毒的認知水平,讓全世界的科研力量都可以為抗擊病毒做出貢獻。這樣既能集世界學術的力量攻克難關,又能督促國內科研不要放慢腳步。所以發論文,本身就是他們抗疫情的工作之一!不要隨便指責人家發論文不抗疫情了!你咋不質疑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是耽誤看病呢? 正如Nature今天發的Editoria所呼籲的,有疫情咱們全世界一起抗啊! ... (5)為啥非要發英文論文?中國的病為什麼不發中文論文讓老百姓看? 因為,學術論文基本都是英文啊!把病毒研究寫成中文論文,是想氣死全球同行嗎? ... 但是,只發英文論文,的確對國內民眾很不友好。全國上下都在時刻關注著研究的進展,但大部分人不會去看原始論文。在媒體的二次傳播過程中,就難免有誤解、斷章取義、陰謀論,乃至後續對CDC、武漢病毒所的謾罵和不信任。 在這種特殊時刻,如果有關注前沿的科研人員為國內大眾進行正確的科普解讀,不要老讓造謠的人瞎帶節奏,我想會是一件好事。 整天宅在家無所事事看paper的我會努力的…… 04.那麼現在的學術研究進展到哪一步了? (1)關於病毒的傳播能力 評價一個病毒的傳染性強弱,有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叫基本再生數R0(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表示在自然傳播下,一個患者平均會把疾病傳染給多少個人。一定要注意這是不加管控的情況,如果隔離患者會有效地降低R0。 ... 當年SARS的R0在2-5。最近港大的一篇柳葉刀估計新冠病毒R0為2.68,中國疾控中心的一篇NEJM估計R0在2.2,但也都大差不差,說明新冠病毒傳染性屬於比SARS弱一些或者差不多的水平。論文還預測了國內幾個城市未來疫情情況,認為疫情會在4月前後到達頂峰。但如果做好隔離和防護,疫情的規模會明顯降低。...不過隨著咱們的抗疫級別越來越高,操作越來越熟練,R0也會被降得越來越低!我現在就希望3月疫情能進入尾聲,4月能出門吃火鍋…… 病毒研究方面 對病毒和治療的研究速度非常振奮人心!目前我們已經清楚了它的基因序列,知道了它與蝙蝠冠狀病毒具有96%的相似性,與SARS冠狀病毒有79.5%相似性。但從蝙蝠到人的「中間宿主」是啥還不清楚,也許是華南海鮮市場上的某種動物,比如北大某課題組認為是水貂。...2019-nCoV在細胞內的樣子 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完成這麼多的工作量,這確實是像火神山一樣的中國速度。至於病毒進入人體的機理,應該用什麼藥治療,也在越來越清晰。最近李蘭娟院士宣布了兩種可能有效的藥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美國的新藥瑞得西韋也開始在我國測試。相信控制疫情是遲早的事。而在那之前普通民眾能做的事情依舊是:少出門!戴口罩!寫在最後這段時間全社會都在為對抗疫情努力貢獻,科學家也是其中一人,發論文也只是一種手段。以前大家paper都要悄悄發,生怕同行偷了自己的idea。但今天,柳葉刀、NEJM、Nature都加快審稿速度,呼籲科學家信息共享。不管是中國、英國還是日本學者,都紛紛提前發布在預印本上,供全球交流。全世界學者們都希望儘早在全球同步疫情發展、推進研究,幫助中國攻克疫情。誠然,當前論文數量激增難免惹人非議,一堆人都在建模預測疫情走向,還有一些水文甚至臆測型研究論文的出現,免不了被大眾批判「追熱點」。科技部也於1月29日發出通知,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發論文上,「要勇挑重擔,全力投入科技攻關任務,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但絕對不能忽視掉,科技部的通知還強調了:「加強有關實驗數據、臨床病例、流行病學統計等數據、成果的開放分享。」疾病面前,研究疾病也是重中之重,知己知彼,才能克彼。人們對病毒研究得越透徹,越有利於調整防治方案、控制疫情。你可以隨口說一句:「我早就猜到是武漢人吃野味搞的!」但這背後,是無數醫學生們熬夜拿著移液槍分離毒株、確定序列、溯源追蹤,最終發表論文,得到學術界認可,這事才算實錘了。你可以跟你的親朋好友自以為是地科普:「病毒都沒藥可醫的,治癒的都是靠自身免疫力扛過去的。」但這背後,是一線的醫生匯總成百上千個臨床案例,一版又一版地更新治療和用藥方案,才終於讓治癒人數超過了死亡人數。你可以隨意質疑:「我早猜到這病人傳人了,最後確診肯定SARS十倍起跳。」但這背後,是流行病學專家們走訪、統計、建模、預測,才能謹慎地發表一個R0值,供同行審閱。 ... 每篇論文每張圖背後,都是科學家們掉的頭髮啊! 冷靜下來,試著下載一篇論文讀讀看。估計看不懂,但至少能讓我們增加一些對科學家的尊重。SCI不害人。為了發SCI而斷章取義、讓大眾搶雙黃連口服液的才害人。所有人都想看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不是那些湊熱鬧的人搞出來的水貨。人民寫論文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於人民。論文只是用來確保權威性、告知大家疫情進展的工具,不該本末倒置,成為科研者追逐的目標。那些奮戰在實驗室研究的科學家,和他們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也不應該成為網民口誅筆伐的目標。實驗室,同樣是他們拯救生命的戰場。 歡迎掃碼關注畢導!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RMGmg7k.html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台北內湖恐慌焦慮有名中醫台北眩暈中醫推薦桃園恐慌中醫門診
桃園八德容易頭暈治療中醫推薦 苗栗喉嚨卡卡治療中醫推薦 什麼引發了產前焦慮症台北中和眩暈中醫推薦 台北失眠治療中醫推薦ptt 我們到底要怎樣的生活桃園自律神經失調焦慮中醫推薦 新竹容易頭暈治療中醫門診 左耳更喜歡聽甜言蜜語嗎?台北萬華失眠治療中醫推薦 台北信義睡不著中醫門診 揭秘80後的八個心理問題台北中山失眠治療中醫門診 台北永和喉嚨卡卡治療中醫門診 焦慮症表現有哪六大方面呢

arrow
arrow

    es68ee4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